当代教育观的更迭与发展,不要将孩子作为教育机器

西楼之上 西楼之上 2021.1.1 21:53 浏览(1006) 评论 (0)

  秉承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信念,家长们不断为孩子的教育加码。当教育标签越来越多,教育的“内卷”也就更加剧烈,无限的孩子与教育军备竞赛造就了当下的“无限病”。不知何时,教育的标签越来越多,热词层出不穷。从“宝宝常青藤”、“海淀家长”、“顺义妈妈”到 “鸡娃”,这些令人深陷其中的词,使得教育路上的父母从此殊途同归。

  孩子没有出生之前,父母就要抢夺占领优质教育资源的“学区房”,孩子出生之后,幼教、私教,无论从智力发展还是兴趣培养,父母就已经开始慢慢下注,赌一个孩子的未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无疑是诸多父母心态的最好注解。娃娃们顶着无限的希望,在“超额完成任务”的日常中逐渐长大。学不会的拼命补习不能落人身后,学会的还要再学更多以便超越人前。

  父母们辛苦工作,赚更多的钱,激更牛的娃,只为有一日考入名校,拿到走向社会的入场券。可是,当孩子们步入名校、走向社会之后,发现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无限的竞争,无限的优秀,无限的焦虑……

  无限的儿童、无限的军备竞赛,这是现代的无限病。一种表现为“无根病”,出人头地,不断往上走,不断的离开,远离故乡与亲人,这是现代意义上的孤儿。另一种为“无限病”,无限的可能,无限的希望,风尚与民情的虚妄既蛊惑又逼迫一个普通的孩子不再甘于普通,他在无限的膨胀中又陷入无限的孤独,他是一个现代意义的独子。

  孤儿的处境有多严苛,独子的心态就有多虚妄。近40年,中国一直在高速发展,社会在这之中也进行着很复杂的分层。过去金字塔式的分层,慢慢转变为橄榄型的社会结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看到拾级而上的希望,中产阶层成为了庞大的群体,且持续力争上游。

  然而,自2010年以来,随着中国逐渐由增量经济时代逐渐进入新的存量经济模式,整体发展步伐放缓,社会结构也慢慢趋于稳定。年轻一代的“成功之路”远比父辈母辈辛苦得多。不仅如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富阶层开始形成,“资本收入不平等”、“二代崛起”等现象的出现,致使中产阶层面临塌陷的隐患。

  于是,“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国人的教育哲学在今天被无限放大。”人们期待“名校”的身份神话能够替代家庭,完成对下一代的“制度性庇护”。

  当下,人人都在谈论内卷。这并不是一个新创造的词,而是最早经由格尔茨描述农业经济时所提出的概念。它原本是指在耕作的时候,越发注重细节,直到最后产出已经跟投入脱离关系,甚至出现负增长。

  所谓竞优,是指谁能够真正创造新知识、能够做到真正有所突破,其能够创造的价值就更大,因此其自身价值就会被高度重视。所谓竞次,即为一种逆向竞标战:在这种竞标模式下,所有人都不能犯错误,不能有任何风险与瑕疵。大家的特点趋同,不具备独特优势,所以只能凭借谁价格低廉谁才可以取胜。

  这中间有一点需要考虑:想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就要在一定程度承担失败的风险。目前,整个社会的教育观点是不能失败、害怕失败。学生的每一个科目都不能有太多的瑕疵,每个人都害怕风险,害怕失败。

  这恰恰就卷入了“竞次”的机制当中——通过不断刷题来保障万无一失,经过严格的时间管理、培养刻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可以承担单调乏味的学习任务等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可以在群体当中成为优秀的佼佼者,但这并非就具备了卓越。

  如果这些人不能被界定为顶级人才,就要与高技能、低工资的劳动者处于一场竞标战当中。他们拥有与低端劳动力相同的习性,最多也就只能成为一名好的中层执行者。诚然,在比赛号角吹响之前,我们需要审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赛场,兔子跑得再快,到头来也只是在跟乌龟比赛。

  此外,在她看来,教育应该被视为一个整体,不能只重视计划内的数据和指标,而忽视了负面的效应。不唯分数论之后,评价又要怎么开展呢?旨在公平、均衡的基础教育与旨在创新、分层严重的高等教育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这中间的鸿沟目前只能靠家长来靠“鸡娃”填补。

  不止如此, 多元化教育发展的今天,教育慢慢开始走向商品化,掌握资源优势的人们其起跑线是不同的。在多元教育选择下,资源加偏好等于选择。想要实现跨越,将变得更加困难。这一切的一切,使得原先旨在促进阶层流动的教育竞争变得异常复杂,且越发使人走向分离,走向对立。

  家长们砸最多的钱,买最多的课,上最贵的学,企图靠抢夺教育资源来一决高下。孩子们的学习压力和负荷能力被搁置一旁,母亲们却忙于“项目经济”。

  “海淀家长”、“顺义”母亲,虽然走的道路各有不同,一个提倡勤学苦练出类拔萃,一个提倡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最后却都是殊途同归:大家好像都存在着一种迷之自信,似乎下的赌注越多,赢得几率就会翻倍。

  谁比谁拿到的奖状多,谁比谁钢琴弹的好,谁拿到了多少个offer......孩子可视化的成果越多,父母们这个项目经理当的就越成功。破除焦虑,最根本的方法是回到原点,父母们认为把“学”和“教”让渡给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就完成了教育孩子的责任。学校的教育也逐渐空疏化,沦为了知识的购买场。

  “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 育人。 要让人认识自己,塑造内在的性格。性格的背后是其内在坚定性,即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学会取舍。”如果不了解自己的限度在哪里,在能力与欲望之间寻找不到平衡,就会陷入无限的自我,无限的竞争,以及无限的焦虑。

  学校和社会要能塑造共识,因为这是一个共同人格、共同文化、共同传统和共同次序的奠定,是国民教育里面最核心的部分。教育需要重塑团结,而不是加剧分离的焦虑。对于个人而言,父母一定要问一问自己,究竟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是要让孩子安静地去和知识待在一起,用知识,用习得的经验,用教育去养育TA,还是简单地训练TA,使其各方面修炼到最优?要知道,后者并不意味着TA就可以自然成为那个山峰上的人。

  “要谨慎地走出自己。”毕竟,心中有恒念,才是教育的不二法门。

    关注芒果干货知识网,分享更多社会教育知识内容!

本文链接 https://www.mangoxo.com/blog/KolKGM5L 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地址链接,感谢!

西楼之上 关注
心有猛虎,呜嗷呜嗷
  • 78 动态
  • 0 相册
  • 1 粉丝
  • 37 获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