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经的生活观 阅读摘句 2021-4-2

人生如梦 人生如梦 2021.4.2 19:45 浏览(769) 评论 (0)

因缘如花开花谢

第171页

《般若心经》如何说明空和色的关系?一般人认为空和色没有关系,色就是有,空就是无,色和空、有和无,统统都没有关系,有的不是无,无的不是有。这是错误的认知。

《般若心经》为色和空、有与无建立了关系。大家不要以为:有、无是两个,有不是没有,没有不是有,其界限分明。有和无就是色和空,在《般若心经》里,用「不异」、「即是」把它们调和起来。不异,就是「不是不同」,有和无不是不同。我们往往把有和无视为不同,其实它们并没有不同,有和无「即是」,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异」和「即是」把空有的关系说得很微妙。

第173页

其实,真正说来,佛教是不拜偶像的,佛教教导我们的是从有相归于无相,是没有偶像观念的。

偶像是有相,有菩萨、有佛、有罗汉、有高僧。空才是无相。

第182页

「色不异空」这句话,依经文的道理来解释,就叫作「万有不离真如」,亦即万有不离本体。色是万有,空是本体,万有没有离开本体。而「空不异色」这一句话若用白话文来翻译,就是「真如不离缘起」。所谓「空」就是真如,「色」就是缘起,真如没有离开万有的缘起,也就是本体不离开现象。

「色即是空」,也就是万有依真如而起,万有当体就是真如。「空即是色」,真如是为万有所依,真如既为万有所依,它的当下也就是本体。除了色和空是这样的关系,五蕴中也不光是「色」如此,「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想行识也是如此。物质的色和空是这样的关系,而受想行识和空的关系、和本体的关系也是如此。

 

无我的状态

第187页

说到「是诸法空相」,「空相」这两个字的解释,就是「空的様子」,人相就是人的样子,菩萨相就是菩萨的样子。

空的样子是什么呢?

空相就是实相,相要空才是实相。我们人生真实的様子是什么?是空相;宇宙真实的样子是什么?是空相。空的様子就是真实的样子,我们不认识空的样子,对宇宙人生真实的样子就不能认识。

《金刚经》说:虚空四维上下可思量否?不可以思量,虚空无相。

虚空是什么样子?

你说虚空是方的吗?不是。是圆的吗?是长的吗?长方形、圆形、四方形都不是虚空的样子。虚空是无相,无所不相,如果你建的是长方形的房子,虚空就是长方形的样子;建的是圆形的房子,虚空就是圆形的样子。因为虚空无相,就无所不相。

第191页

「不生不灭」,我们追求功名富贵,是永远不能满足的;吃药打针、运动健身,身体再怎么好,也是靠不住的,总有一天会坏去。因此,《般若心经》告诉我们,在虚妄的相上增加、计较,是没有结果的,要在实相上、空相上体会、体悟,那里面才有个不生不灭、永恒的生命。

「不垢不净」,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什么是空的真实样子呢?

不垢不净,空的性质不是用骯脏或用干净来说的,是超越垢净的,因为骯脏也好,清净也好,都是对待法。什么叫做垢、什么叫做净,有没有标准?骯脏和清净是没有标准的。

第193页

所以,我们如何认识自己的本来面貌?超越对待、超越善恶、超越有无、超越人我,就能找到本来面貌。

 

超越身心的限制

第203页

在佛教里,眼耳鼻舌身意叫作「六根」,也有叫作「六识」,同样的眼耳鼻舌身意为什么又要叫作「根」,又要叫作「识」呢? 

「根」等于现在医学界所说的神经系统,眼根就是视神经,耳根就是听觉神经。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神经,就叫做「六根」。识和根不一样,识是心理作用,是意识作用,它有分辨的作用,是属于心理的,不光是生理的。

色声香味触法叫作「六尘」,「尘」有染污、动摇的意思。好比空中好多的微尘,让家里布满了尘埃,让空气遭受到污染。其实,在世间上,所谓色声香味触法,哪一样不是像灰尘一样染污着我们的心呢?所以就叫作「六尘」。根,是生理的作用:识,是心理的作用;尘,是物理的作用。所以,六根讲的是身体;六识,讲的是心理:六尘,讲的是物理。

举个例子说明六根、六尘、六识之间的关系。眼根同外面的尘境接触了,例如,眼睛看到了花,那么这当中一定还要有一个认识作用,才能辨别这是红的花还是白的花。

六根和六尘摆在一起,叫作「十二处」。处,是一切法的分类,一切东西的分类,例如:这是眼根、耳根、舌根,那是色尘、香尘、味尘;这个是男众,那个是女众:这是横梁,那是柱子:这是椅子,那是桌子。

有时候也把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叫作「十八界」。为什么从六到十二,又再从十二到十八呢?界,就是一切种类的界限之意。每一个东西都有它的界限,这是木头不是砖头,这是桌子不是椅子,它都有个界限。六根、六尘、六识彼此是有界限的,不可混为一谈。

「无眼耳鼻舌身意」,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有人说:「我们明明不是有眼睛吗?这不是耳朵吗?这不是鼻子吗?怎么会说没有呢?」我们要知道,佛教讲空,不是把它破坏了以后才讲空,在「有」的当下,就知道它的本体是「空」。有,是差别、分别的意思,分别心所接触的六尘境界,是不真实的。

第207页

「六根」是我们「主观的感受」,「六尘」就是「客观的境界」。主观和客观,在佛教里面有时候就用「能、所」来说明,能看的眼睛,所看的境界:能听的耳朵,所听的声音:能尝的舌头,所尝的味道。主观和客观交会了,结果并没有标准。能见的眼睛、能听的耳朵,和所接触的外境,声音,都没有标准。所以《般若心经》告诉我们:这些都是靠不住的。

 

没有烦恼的人生

第211页

「十二因缘」或「四圣谛」是佛教根本的教义。先前提到的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还是名相上的分类,而十二因缘是讲人生死的程序:人生怎么从过去到现在,怎么从现在到未来;也就是讲十三因缘的关系。

十二因缘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我们人生从过去到未来,就是这十二种程序的关系。

我们从何而来?当然一定有个过去的因,不会从天上忽然掉下来。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生命的本体,父母也不会生养我们。人生从哪里来?无明和行就是这个过去的因。有了过去的因,接着就有现在的果,这个果就是识、名色、六入、触、受和爱。有了爱、取、有,我要爱、我要拥有、我执取,那么就又造下现在的因,然后再感未来生、老死的果报。

「无明」是个什么东西?无明就是「不明白」。真如佛性是明白的,是觉悟的,是出世间的。

无明经过修行,就成为真如、成为佛性,所以,无明是生命的本体,是生死的根本。若到了觉悟不生不死的境界,就是涅槃真如做本体了。

第213页

涅槃真如是天上生的,还是地上长的?是父母生的,遵是诸佛菩萨给我的?都不是,是从当初的无明而来。《大乘起信论》讲「一心开二门」,也就是一个心分成两条路,一个叫作「真如门」,一个叫作「生灭门」。真如和生灭是不二的,也就是空和有是不二的。

觉悟的真如在这个地方,不觉悟的无明在那个地方,本来是两面的,而我们凡夫众生却避开真如、避开觉悟,所谓「背觉合尘」,一直往无明的路上走,道就叫作生灭门,也就是生死流转门。

十二因缘,因为无明而行,而生死流转。从无明一直到老死,老死了又再无明,无明又再老死,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未来又成为过去,永远都是一个环型的状态,也就永远不得解脱。

「行」是什么呢?行是行业,我们常讲一句话,「唉呀!我前世不知道造了什么业?」道个业就是行为,行为决定一切。世间上的苦和乐,真实说来,都不是别人可以给我们的,都是自己的行为决定自己的一切。

第214页

所谓「行」业,自己造作的业,就要自作自受。幸福也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苦痛也是我们自己招感的,所以自己对个人的苦乐要负最大的责任。从无明而行业,行业有善恶,然后就有「识」,这个识就是佛教唯识家讲「第八识」,就是我们生命所依的阿赖耶识,又叫作藏识,一切的善恶都在里面,所有行为造下的好与不好,都藏在第八识里面。第八识遇到父母的缘分,就投胎去了,这个生命的识、灵魂就要去投胎了。投胎到母胎里面,就叫作「名色」,名是精神,色是物质。父精母血一和合,生命一接触,精神和物质就连在一起了。色,就是物质,也就是人的肉体,名就是精神,就是受想行识,两者和合之后,哇哇坠地,就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六入」。「六入」又叫作六根。

第216页

无明和行是过去的因,识、名色、六入、触、受就是现在的果。我们由于过去的无明和行,就有了现在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的结果,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人生。我们现在的人生又再制造未来的因缘。制造什么未来的因缘?我「爱」。我爱什么?有的人爱名,为了爱名,又造作了多少善恶业;有的人为了名而做好事,有的人为了名而做坏事。爱什么?爱人、爱金钱、爱感情。感情有时候让我们成就功德善业,有时候却让我们造下罪业。所以感情不一定是好也不一定是不好。感情用到好的地方就是好,用到坏的地方就是坏;感情用到好的地方,感情就不是罪恶,不过用得不当,就会制造人间的纠纷。

由爱而「取」、而执着。执着什么?执着我爱的人、我爱的房屋、我爱的花朵、我爱的衣服、我爱的学位、我爱的名、我爱的权力,心中呐喊:「这是我的,你们都不可以动!」

执取以后就成为「有」,有也是业。把这许多善恶业统统集合在一起,就成为「有」,有了善恶业的因,又要再招感未来的生、老死。死了以后,又再从无明来起,过去、现在、未来,未来、过去、现在,就这样不断的流转。大海里的水汹汹地流着,一江春水向东流,流到哪里去了?它会再流回头的。不回头哪里能维持那么多的水呢?

第218页

我们的生命一世又一世的轮转不已,形体总是不一样。不过尽管变成张三叫做李四,身体的薪柴不一样,生命的火却是一样的。生命在「缘」里面,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就是生死流转。所以,生命的现象,是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人生的因缘,主体为因,加上缘,就有结果,即所谓因、缘、果。如果我们不要流转,不要生死,不要轮回,有没有办法?当然有!佛教提出念佛、参禅,种种的修行方法,主要就是要「了生脱死」。

 

本文链接 https://www.mangoxo.com/blog/KDger8oR 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地址链接,感谢!

人生如梦 关注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 46 动态
  • 2 相册
  • 1 粉丝
  • 10 获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