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推荐 - V字仇杀队

阿部 阿部 2019.6.13 17:19 浏览(1437) 评论 (1)

    这是一场视觉盛宴。红与黑的完美结合,从茫茫黑夜中出现的品红色V字型焰火,到潮水般倾倒的红黑两色骨牌,从极权政府的两色党旗徽标,到敌人鲜红的血浆在夜幕中美丽的溅洒,都是最好的诠释。

    这也是一场思想盛宴。

    相信你和我一样

    在微博、微信上收藏过很多别人推荐的经典影片

    收藏得太多

    偶尔有了完整的时间可以享受一个故事

    又重新陷入了重重选择

    如果你刚好有时间

    就从这部电影开始吧

    因为它是芒果xo不愿你错过的

    好电影

《V字仇杀队》

    影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虚拟的未来世界

    那时的英国变成了一个由独裁者统治的法西斯极权主义国家

    人民生活在残暴的统治下

    疾病、饥荒、灰暗,且秘密警察无处不在

    在这里

    外国人、同性恋者和反对人士都会被抓入集中营处死

 

    艾维是生活在这个国度的一个柔软的少女

    一次她不幸落入了政府爪牙的魔爪

    就在生死危急的关头

    一个头带一张露齿而笑的面具,身披斗蓬的神秘怪人

    将她拯救了出来

 

    临走时这个神秘怪人告诉艾维他叫作“V”

 

    不久,艾维又被抓进了集中营

    看守剃光了她的头发,对她百般凌辱

    而这一次

    神秘怪人“V”再次适时而出,将艾维救出了火坑

   “V”告诉艾维

    自己是一个用极端暴力手段对抗政府的所谓“斗士”

    目前正在策划一个计划……

 

 

 

    相信我

    V是这世上最为风度翩翩的杀手、怪客、武士和复仇者


    他熟读莎士比亚,热爱柴科夫斯基

    每看一遍《基督山复仇记》都会被打动

    懂得烹饪,怀旧,电唱机里播放老歌

    他不属于他所在的时代他所在的世界

    他好像去错了时空的流亡贵族,自得其乐,但离群索居他把复仇变成节日

    他带来光

    真相在沉默里永生。

    面具下隐藏的不仅仅是肉体

    更是一种精神

    精神是不怕子弹的。

    包裹着1984精神内核的俗套爱情故事

    这片子必然有很多我很喜欢的地方

    但是我坚决认为它可以(应该)被拍得更好

    好很多

暴力美学

    说到《V仇》我们不得不提暴力美学这一电影组成要素。暴力美学是后现代主义四个审美特征中“主体消失”在影视创作中的体现。我们会疑惑,即是暴力之物又如何有“美”的体验。其实在现代的一段时间里,暴力因素因其过于血腥与残忍的展现形式而被西方影界所拘囿。其后,东方导演的“英雄“系列影片为世界观众开启了一种暴力审视的新视角——东方美学视角。血腥与凶残得以另一种舞蹈化,诗化的方式呈现,暴力也第一次成为了”有意味的形式“。

    美式影片中的暴力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后攻击性得以弱化。比如会采取施暴者代表正义却蒙受冤屈的方式获得观众的接受。当我们回顾《V仇》的情节,我们便会认识到这一方式:戴着福克斯面具的V,双颊微红,面带诡异的笑,和着激昂的乐曲;手中泛着银光的利剑一次次地割破敌人的喉咙,甚至连喷溅的鲜血都以悠扬的姿态洒落。黑色披风下是优雅行走的鬼魅,红与黑的完美结合贯穿了影片的始终:茫茫黑夜中刹时绽放的V型烟火,如宿命般倾倒的红黑色骨牌以及极权政府两色党旗徽标,一切鲜明的色彩对照都象征着邪恶与正义,沉寂与反抗,幻灭与重生。视觉上的毛骨悚然是精神上的无限震撼!

    我并不掩饰我对暴力美学的喜爱,但与此同时我也无法否认,修饰的再美的暴力也无法掩盖它是暴力的本质。正如我们无法说代表利益受损一方的复仇就是正义的一般。这让我想起了现实发生过的9*11事件:本*拉登在全世界织起了一张恐怖主义的大网,企图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打一场十字军战争,以”血洗900年前十字军东征给伊斯兰世界带来的切齿之恨”。由此可见,无论是本拉登还是虚构的V,在其本身而言制造恐怖与暴力皆有因果,那么在其“光荣地”复仇之后,又有谁能够为暴力后产生的千万仇恨负责?

    反观影片,V一度喜爱基督山伯爵,我们不能否认生平遭遇相似的两人都有着令人想要跟随的人格魅力,但大仲马笔下的基督山伯爵选择的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美式暴力美学的复仇方式:抓住敌人的弱点,再将它暴露于法律的审判之下。这较于V的“火药复仇”与“刀剑审判”的确显得人性许多。既然复仇的方式有许多,为何不选择一种更符合社会教导的方式呢?总而言之,针对二十世纪以来逐渐猖獗的恐怖主义,影片对V这个人物的设定是带有一定的批判与警醒意识的。

反乌托邦

     艺术家用谎言道出真相,政客用谎言掩盖真相!影片的背景设定是个极为重要的点,编剧向我们虚构了一个极权的英国。而事实上我们知道,英国是近代史上一个极具划时代意义的

    在功能主义受宠的时代,一切有序,和谐,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下,社会充斥着无法控制的弊病,如阶级矛盾,恐怖主义与政权迫害。影片中,利益互换的政府高官和社会公众人物,在黑夜里出没的秘密警察以及粉饰过后的全民广播,一切都预示着物质文明高于精神文明,“民主”的另类制造。V的一句“人民不应该害怕政府,政府应该害怕人民”联系着整部影片的思想脉络。我们的确需要正视如今的国家政治局面,大多数国家建立起人民主权的政府形态,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制度完善正在进行。但我们不可否认极权主义仍然存在,而威权主义国家的争议仍旧不断。极权主义意味着社会秩序完全政治权力达成,私人空间被急剧压缩,正如汉娜阿伦特所言:它意味着私人及公共生活的各方面被包摄在一个囊括一切的统治过程之中。然而我们不能将极权主义与古代专制划等号,因为极权主义是由现代技术支撑的,它通过通讯技术,学校此类社会机构将控制延伸至每个角落,而权力长期”合法化“的方式是不可缺少思想控制的。在《V仇》中这一点得以强烈的体现,无论是作为政府工具的电视台定期播放爱国宣讲还是秘密警察对同性恋和宗教异端的残害,都是极权政府对自由思想的极度恐惧与急切打压。与此相对比的是主角V在影片中对自由思想的追寻与捍卫,甚至是以血的代价。影片中曾有一句台词“一切昭然若示,谁才是最大的恐怖主义。”但是我们真的明白谁是最大的恐怖主义吗,是片中的极权政府吗,还是以暴力开启另一时代的V?

    也许答案并不明确,我们也无法对影片制作者的初衷一语而定,到底是对以V为代表的恐怖主义和反政府主义的批判,还是对由虚构折射现实的极权统治的不满,由于影片本身的含蓄性使我们无从得知。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一部短短几小时的作品确是给予了我们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这个选用国家机器来形容国家的时代,每一种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政府之权与人民主权的较量在一定程度上为恐怖主义的“合理化”打开了方便之门。《V仇》中曾有一段对思想的经典论述“我们被叫到要记住思想,而不是记住人。因为人可能会失败,他可能会被捕,他会被杀死,被遗忘,但400年后,思想仍可改变世界。我亲眼目睹了思想的威力,我见过人们以它为名杀戮,或是为了维护它献出生命。但你不能亲吻思想,也不能触摸它或抱着它。思想不会流血,不会感到痛苦,它们没爱……”

    关注芒果悠闲社区网,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推荐文章:请相信努力的样子幸福真的会来临——《当幸福来敲门》

本文链接 https://www.mangoxo.com/blog/KDgadWoR 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地址链接,感谢!

阿部 关注
甘于平凡却不甘于腐烂!
  • 0 动态
  • 20 相册
  • 2 粉丝
  • 30 获赞